在北京市朝阳区一家击剑俱乐部的训练厅里,十几个孩子正手持花剑,在剑道上灵活移动,金属碰撞声、脚步声与教练的指导声交织,勾勒出一幅充满活力的画面,站在场边的北京市击剑协会副秘书长王钰注视着这一幕,脸上浮现出欣慰的笑容。“看到孩子们重新回到剑道,享受击剑的乐趣,是我们最大的心愿,”她说道。
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北京市的体育场馆和击剑俱乐部已全面恢复运营,对于许多年轻的击剑爱好者来说,这是一段漫长等待后的释放,王钰表示:“击剑不仅是一项运动,更是培养孩子毅力、专注力和礼仪的重要途径,过去几个月的间断让很多孩子失去了常规训练的机会,现在他们能够重返剑道,重拾这项运动带来的快乐,这种喜悦是显而易见的。”
王钰指出,击剑运动在青少年中的受欢迎程度近年来持续上升,北京市击剑协会的注册青少年会员人数已超过5000人,较五年前增长了近三倍,这一趋势的背后,是家长和教育者对击剑运动教育价值的认可。“击剑不仅锻炼身体,还培养孩子的决策能力和心理素质,”她补充道。
作为一项源于欧洲的传统体育项目,击剑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从专业竞技到大众普及的过程,王钰认为,击剑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结合了体力、智力和礼仪教育。“在剑道上,孩子们需要瞬间做出判断,同时保持优雅的姿态和尊重对手的态度,这种全面的培养是其他运动难以替代的。”
北京市多家击剑俱乐部的教练反馈表明,重返训练后,孩子们的表现出乎意料地好,尽管经历了训练中断,但大多数学生不仅保持了技术水平,还对击剑展现了更高的热情,王钰分析道:“这可能是因为间隔让孩子更加珍惜训练机会,击剑的魅力在于它是一项可以终身从事的运动,不同年龄阶段都能从中获得不同的乐趣。”
为帮助青少年击剑爱好者顺利重返训练,北京市击剑协会推出了一系列支持措施,王钰介绍,这些措施包括举办多场免费体验课程、组织俱乐部间的交流比赛,以及为经济困难家庭提供训练补贴。“我们的目标是让更多孩子有机会接触并享受击剑运动,不因经济或地域因素而被排除在外。”
协会还特别注重教练员的培训,确保教学质量和安全标准。“我们定期组织教练员参加培训课程,内容不仅包括技术教学,还有青少年心理学和安全防护知识,”王钰说。“特别是后疫情时代,我们需要更加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确保他们在安全的环境中享受运动。”
近年来,击剑运动与学校教育的结合日益紧密,北京市已有二十余所中小学将击剑列为特色体育项目,部分国际学校甚至将其纳入常规课程,王钰认为这种融合具有重要意义:“击剑 teaches children not only how to win, but also how to lose gracefully.这种教育对他们的成长非常宝贵。”
在海淀区一所小学的课后活动中,十岁的李同学正在练习基本步法,她学习击剑已有一年时间,疫情间断后刚刚恢复训练。“我很想念击剑馆和朋友们,”她说。“现在能回来练习,感觉特别开心,我最喜欢的是实战环节,虽然有时候会输,但每次都能学到新东西。”
王钰特别强调了家庭支持对孩子参与击剑运动的重要性。“我们发现,那些能够长期坚持击剑训练的孩子,背后通常有理解和鼓励他们的家长,这些家长不仅提供物质支持,更重要的是给予精神上的鼓励,让孩子在遇到挫折时能够坚持下去。”
一位陪同孩子训练的家长表示:“我最初让孩子学习击剑是为了锻炼身体,但现在我看到的变化远不止于此,孩子变得更加自信,做事更加专注,而且学会了尊重他人,即使训练有时很艰苦,他从未说过要放弃。”
随着2024年巴黎奥运会的临近,击剑运动在中国的关注度预计将进一步上升,王钰认为这是一个推广该项运动的大好时机:“奥运会总是能够激发人们对体育的热情,我们计划利用这个契机,举办更多面向青少年的击剑推广活动,让更多孩子了解并爱上这项运动。”
北京市击剑协会还计划与教育部门合作,开发适合校园的击剑课程体系。“我们希望击剑能够成为更多学校的体育选项,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尝试这项古老而优雅的运动,”王钰表示。
在采访的最后,王钰重申了她对青少年击剑运动的理念:“我们不应该过分强调竞争和成绩,而应该首先关注孩子是否从击剑中获得快乐和成长,击剑是一场与自己的对话,是学习面对成功与失败的过程,只要孩子们能够享受重回剑道的快乐,我们的工作就有了意义。”
在训练厅里,孩子们摘下口罩,面罩下的脸庞洋溢着汗水与笑容,他们或许未来不会成为专业击剑运动员,但在这条剑道上获得的勇气、智慧和礼仪,将伴随他们走向更广阔的人生舞台。
王钰望着场内的身影,轻声说道:“每当看到一个原本羞涩的孩子通过击剑变得自信开朗,看到一个容易放弃的孩子学会坚持,我们就知道,这项运动的价值已经超越了胜负本身,这就是我们致力于推广击剑运动的根本原因——让孩子在剑道上找到快乐,找到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