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讯)中国篮球协会今日正式向各CBA俱乐部发出通知,邀请各队推荐优秀本土球员参加2025年男篮亚洲杯国家队候选人才库的选拔,这一举措标志着中国男篮新周期备战工作的全面启动,也是篮协深化"俱乐部协同选拔机制"的重要实践。
选拔机制创新:俱乐部推荐与数据筛选双轨并行
根据中国篮协发布的《关于推荐男篮亚洲杯候选球员的通知》,本次选拔将采用"俱乐部推荐+数据建模"的双轨机制,除传统的教练组考察外,各CBA俱乐部可于本月30日前提交最多3名本土球员的推荐材料,包括本赛季技术统计、体能检测报告和比赛录像分析。
篮协青训部部长王剑在采访中表示:"俱乐部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最了解球员的日常训练状态和职业素养,这种推荐机制能让国家队教练组获得更立体的选材视角,特别是对那些在联赛中数据不突出但具备特殊战术价值的球员。"
据悉,篮协技术委员会将结合俱乐部推荐名单与联赛大数据分析系统,初步筛选出40人候选名单,经体能测试和战术评估后,最终确定25人集训名单。

备战时间轴:五月集结 七月出征
根据内部流出的备战计划表,中国男篮将于2023年5月中旬开始首阶段集训,6月进行热身赛系列,7月初确定12人正选名单出征在雅加达举行的男篮亚洲杯,值得注意的是,本次亚洲杯成绩将直接影响2026年世界杯亚太区预选赛的种子席位分配。
国家队主教练乔尔杰维奇已结束休假返回中国,近期频繁出现在CBA赛场考察球员,其教练团队特别关注后卫线的重组,要求各俱乐部重点推荐具备持球突破和防守压迫能力的后场球员。
俱乐部响应积极:多名新星获重点推荐
截至发稿时,已有超过半数的CBA俱乐部提交推荐名单,据知情人士透露,上海久事男篮推荐了场均17.3分的锋线球员李弘权,浙江稠州银行则重点推荐了21岁控卫王奕博,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刚满19岁的青岛国信小将杨瀚森虽然未在官方推荐名单中,但已通过数据建模系统进入重点关注名单。
广东宏远俱乐部总经理朱芳雨表示:"我们推荐了徐杰和杜润旺,这些球员在国际赛场上的投射能力可能带来战术惊喜,新的推荐机制让俱乐部能更主动地参与国家队建设。"
技术革新:引入AI球员评估系统
本次选拔首次引入由清华大学体育科技实验室研发的"篮球运动员多维评估系统",该系统通过计算机视觉技术分析球员的移动轨迹、决策速度和战术执行精度,能够量化评估那些传统统计无法体现的技术细节。
技术专家演示了该系统的应用案例:在分析某后卫球员的防守时,系统不仅记录抢断次数,还通过算法评估其防守站位对进攻方传球路线的影响系数,这种深度分析有望解决长期存在的"数据刷子"型球员的识别难题。
各方声音:机遇与挑战并存
篮球评论员杨毅认为:"这种开放式选拔打破了以往仅靠国家队教练组主观判断的局限,但需要注意避免地方保护主义,确保推荐球员的质量把控。"
前国手王仕鹏在个人专栏中写道:"俱乐部推荐制能让更多在联赛中持续进步但关注度不高的球员获得机会,比如原帅这样的顶级射手,其无球跑动能力在国家队体系中可能发挥关键作用。"
部分俱乐部负责人也提出建议,希望建立更透明的选拔反馈机制,让落选球员能获得专业的技术改进指导,使选拔过程本身成为提升球员水平的契机。
历史镜鉴:多元化选拔的成功实践
回顾中国男篮历史,2015年长沙亚锦赛的夺冠阵容中,有4名球员正是通过类似推荐机制进入国家队考察范围,当时年仅20岁的赵继伟正是凭借俱乐部的重点推荐,从替补席逆袭成为主力控卫。
国际篮联最新技术报告显示,澳大利亚、西班牙等强队均已建立成熟的俱乐部推荐机制,西班牙篮协甚至要求ACB联赛各队每月提交青年球员成长报告,这种常态化的人才追踪体系为其保持世界强队地位提供了保障。
未来展望: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体系

本次选拔机制改革是中国篮协《2023-2028年篮球发展规划》的具体落地措施,规划明确要求建立"俱乐部-青年队-国家队"三级联动的人才输送通道,并计划在2024年推出数字化人才管理平台。
篮协相关负责人透露,未来还将建立推荐质量评估体系,对连续推荐优质球员的俱乐部在青训政策、外援注册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同时正在研究设立"伯乐奖",激励基层教练和球探发现人才。
随着CBA联赛第二阶段赛事进入白热化,各俱乐部在备战季后赛的同时,也将更密切地关注球员在国家队选拔中的表现,这场关乎中国篮球未来的人才选拔,正悄然改变着国家队的组建模式,为男篮重返亚洲之巅积蓄新的力量。
(本文综合自中国篮协官方公告、各俱乐部公开声明及专家访谈)